俄罗斯国产28nm,计划2030年量产

2025-04-25 作者: 咚咚

尽管困难重重,俄罗斯希望到2030年使用其国内28纳米级工艺技术开始本地批量生产芯片,加速推进半导体国产化进程

 

俄微电子巨头MCST近日宣布,计划于2028-2030年间建成基于28纳米工艺的芯片生产线,量产国产高性能Elbrus处理器

 

据ComNews报道称,MCST发展副主任特鲁什金(Trushkin)在莫斯科的一次活动中表示,“我们希望在 2028 年至 2030 年间能出现这样的芯片制造工厂。

 

但我们明白,我们无法制造基于英特尔 [x86] 指令集架构的处理器,因为没人会授予我们这样做的权利。因此,像Elbrus这样采用不同指令集架构(ISA)的处理器,将会成为国内芯片制造工厂的产品。”

 

自2022年俄乌冲突后,台湾地区切断了对俄先进芯片供应,与此同时,英特尔x86及Arm架构的技术授权通道对其完全封闭。

 

在这样的现状下,俄罗斯需要技术突围,构建自制的芯片体系。

 

然而,要实现Elbrus量产的目标,不仅需要克服技术上的挑战,还需要在软件生态系统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重大努力。

 

MCST技术副总特鲁什金指出,实现技术突破仅是第一步。其开发的Elbrus处理器面临三大生态困境:

 

·软件适配难题:需重构操作系统及应用程序

 

·人才断层:现有工程师普遍缺乏SPARC架构开发经验

 

·产业协同缺失:缺乏配套的软硬件支持体系

 

在莫斯科技术论坛上,来自 InfoTeKS 公司的德米特里・古谢夫(Dmitry Gusev)对采用Elbrus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和建议。

 

他回忆起大约六七年前,曾尝试将Elbrus集成到他公司的系统中,但由于缺乏能够为该指令集架构适配软件的人员,这一尝试最终被放弃了。当时,没有办法解决技术人员技能差距的问题。 

 

他建议,应先通过教育和机构投资来构建一个围绕Elbrus的支持性生态系统。他认为,政府不应通过监管压力来强制推广使用,而应鼓励大学和培训中心培养相关人才,这样在五到八年后,企业就不再需要为争夺有限的合格专业人才而竞争了。

 

此外,据业内测算,若按现有计划推进,到生产线建成时,28nm芯片已落后国际先进水平约15年,单个芯片的研发成本也超出国际的均价达3-5倍,并且项目需要在2028年前获得投入超200亿美元基础建设资金。

 

微信扫一扫,一键转发